时间: 2024-12-19 01:17:05 | 作者: bob体育网址
过期变质的臭肉卖给学校,做菜的厨师视若无睹;大米过期了,重新打码卖到学校;学生的营养奶频频变为“过期奶”……一些中小学生的“盘中餐”,成为许多“臭味相投”者眼中的“唐僧肉”,令人痛恶至极。
学生理应是全社会共同呵护的花朵,为何却频频受到伤害?打学生主意的不良商家为何屡禁不绝?怎么样才可以斩断伸向学生的“黑手”?
大渡口区重庆市钢城实验学校,工作人员对学校食堂的饭菜进行全方位检查访问。记者 崔力 摄/视觉重庆
强制学生订购牛奶,不得不买的高价劣质校服,指定购买课辅教材、课外读物,变着法推销高价研学、游学、拓展活动……学生如何成为“香饽饽”?自由买卖、公平交易的市场经济,为何会在校园里“失灵”?
销售组织化。比如在有的学校,体育老师为推销高价轮滑鞋,一边强调“自愿购买”,一边明里暗里贬损学生自买的轮滑鞋,以学习需要为名诱导学生重新购买;有班主任“遥控”家委会组织购买某高价跳绳,对于学生自买的跳绳,则以“颜色、款式不对”“不符合考试要求”等为由,要求家长重买……
在不少学校,老师化身“销售员”,不断扮演“双面人”角色完成“销售任务”,稍有不从就会威逼利诱。有的学校甚至还给老师制定“KPI”,摊派销售任务。如此的“组织化销售渠道”,哪个商家不爱?
市场垄断化。如某学校开学前夕,老师指定家长购买某教辅资料,结果全城只有一家书店在售卖,家长们不得不连夜排队购买。从理性角度看,应鼓励学生自行购买不同的课外读物,引导学生之间交换阅读,而非“一刀切”地统一购买。
然而,不少学校指定学生统一订购一些粗制滥造、质量低下的期刊、书籍,学生直到毕业都不曾打开看过。在许多学校,老师推销的商品或服务,往往都暗中指向固定的供应商。这样的独家生意,谁不眼红?
利益最大化。销售组织化、市场垄断化的目的,就为了利益最大化,更何况在校园销售过程中,还要支付不菲的销售成本。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,不少学校推销的商品或服务,要么劣质,要么高价,或者既劣质又高价。如口袋总破、拉链总坏的校服,又丑又贵的表演服,又薄又透明的军训服,临期过期的食品……
一餐饭、一件校服、一册图书也要“吃干榨净”的背后,是在教辅材征订、校服采购、食堂承包(劳务外包、食材采购)等领域“前腐后继”、先后栽倒的校领导们在作祟。
盯着校园采购这块“肥肉”的不良商家为何层出不穷?一些学校及老师为何愿意“里应外合”?相关监管为何缺位?
财帛动人心,何况是暴利!以一所3000人的学校为例,每年仅校服采购费用就可能高达上百万元,而食堂收入则动辄以千万计;有的学校一场运动会学生表演服装、道具的采购价格高达数十万;一些学校每年收取班费人均超过500元,全校每年班费支出上百万元,就连学生用的练习簿都要由家委会统一采购……无利不起早的商家们赚得盆满钵满时,学校、老师、家委会是否参与“利益共享”,值得追问、追查。
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较弱。一边是师者的管教权威,一边是学生的盲信盲从;一边是家长的投鼠忌器,一边是学生的懵懂单纯……在校园内,学生处于天然弱势地位,即便是遭遇强买强卖,大多只能忍气吞声。这背后,除了学生维权意识薄弱外,也与难以取证、学生维权困难、容易招致打击报复等因素有关。
监管失灵留下了可乘之机。从各地纪委通报的众多案例来看,由于校园封闭性大,不少学校处于监督的薄弱环节,校园内的权力运行得不到有效制约,外部监督又难以“出其不意”地发挥应有效果。
一旦本应履行监督职责的学校及教育部门领导与商家沆瀣一气,为其进入校园“亮绿灯”“打掩护”,严密的监管制度就会成为摆设。加之不少家委会形同虚设,不良商家“磨刀霍霍向学生”自然就有了空子可钻。
校园内的销售行为,校园内商品及服务的质量和价格,关乎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,关乎教育风气、师道尊严,更关乎无数学子身心健康。相关情形涉及利益之广泛,学生、家长之深恶痛绝,都在呼唤教育系统来一次触动利益的深层次改革。
打破封闭市场,就是破除利益藩篱。以校服采购为例,今年深圳校服再次“火出圈”,成为万千家长的“梦中情服”,并引发了广泛讨论。深圳在24年前就统一全市校服款式,由多家中标企业标准化生产,并在2020年开始对每一件校服质量赋码管理。各学校不指定校服品牌及购买地点,校外店铺或电子商务平台均可购买,家长们实现了校服购买自由,此举既打破了销售垄断,也推动了价格亲民。
这一模式之所以被广大网友点赞推崇,就在于其真正打破了封闭市场,推动了企业公平竞争。只有破除利益藩篱,学生及家长们才能心甘情愿地自由消费。
消除定点定向销售,就是反对强买强卖。学生是大众花钱的那群人,其需要购买的商品或服务也应该是大众化、标准化的。校园内指定购买任何独家的、非标准化的商品或服务,都可能会是在为垄断销售设置排他性的壁垒,是人为制造垄断市场的行为。
“一刀切”“组织化”购买要求的背后,牟利动机不难印证,不良商家更需剔除。对于任何与金钱利益相关的事情,学校和老师都应保持谨慎、克制,避免涉身其中,有关部门也应时时刻刻拿着“放大镜”进行监督。
斩断“黑手”,需要先斩断利益链条。斩断伸向学生的“黑手”,除了要增加公平竞争的“选手”,还需要多方监管互相成为“队友”,消除与之内外勾结的“助手”。
一方面,对涉事学校领导、老师及后勤工作人员,该法办要法办,该问责要问责,该取消教师资格、限制重操旧业的也要毫不手软;另一方面,对于不法商家,也要严管重罚,列入校园供应商“黑名单”进行“封杀”,让相关黑心获利者一次伸手、终身后悔,以法治刚性维护学生身心健康。
学校不能成为唯利是图的商家,也不能成为利欲熏心的“掮客”,学生更不应是“冤大头式”的消费者。教育部门应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,从制度上斩断伸向学生的“黑手”,以“白名单”“许可制”“集采”“招标”“标准化设计”等方式,从源头上规范所有校内采购项目,更要通过制度改革,让学校、老师及后勤人员失去牟利的动力,而非仅只是让学生有说不的权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