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 2024-12-11 12:42:52 | 作者: bo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
因为热爱教育,喜欢跟孩子相处,Annie决定入行教育行业。但在美国的差学区和好学区都待过不短时间后,她对学区、公校私校之间的差别有了更深的感触。她又是怎么样看待去往美国投身教育行业的选择呢?
说起在差学区里读书的孩子,Annie(小红书账号@在美国当老师)很是感慨。她在差学区的学校工作时,常常为学生的纪律问题头痛不已,但她也特别无奈。
Annie目前待在美国乔治亚州的一个小镇上,据说开车至少要90分钟才能到亚特兰大,堪称18线。Annie的本科在这个小镇读的,修习了历史人文类教育专业。
因为热爱教育,喜欢跟孩子相处,在留学之际,Annie决定就读教育学专业。谈到为什么毕业选择留美,Annie也提到了一个很现实的原因:她本科修读的是美国教育体系下的教育专业,显而易见的是,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差异较大,国情不同。
毕业后,她发现当地的数学老师需求量较大,就考取了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资格证。如今,她在当地的一所公立初中当历史老师。
都知道差学区比不上好学区,Annie本人在美国的差学区和好学区都待过不短时间,作为老师的她,对于学区之间的差别也有更深的感触。
已经工作两年的Annie,打算之后GAP一年,读研后再继续工作。她又是怎么样看待去往美国投身教育行业的选择呢?
因为离自己本科学校近,毕业后,Annie选择了一所差学区的初中。但工作了一年,Annie还是决定从差学区转到好学区。
“各学区之间的上班时间、工作福利其实相差无几。在差学区上课,难的是管好纪律,更难的是与学生背后的家庭做沟通。”Annie看到的,不单单是课堂纪律、孩子们的平时表现,这背后更是和孩子父母对教育的参与度,与他们的家庭背景、生活条件息息相关。
在差学区的日常里,纪律俨然比课堂本身还重要。学生平时的上课、活动状况就可见一斑。
各种纪律问题让Annie很难把历史课进行下去。用Annie的话来说,“老师会花大部分时间在课堂管理上。”可谓是心力交瘁。
不得不承认,在这样的环境下,孩子容易受一定的影响,课上很难学到东西。但为何会造成这样的局面?纪律问题只是差学区的表象。表象之下,原因错综复杂,但林林总总,Annie觉察到了现实的压力。
就拿差学区里大部分低收入的家庭来说,父母收入低,一天打好几份工;而孩子在家里没有大人照顾,他们甚至要去主动照顾弟弟妹妹,在本应该享受童年幸福的时候,孩子快进到了成年人的角色,哪怕他们只有十二三岁。
有一个孩子曾告诉Annie,学校是他唯一觉得特别放松和愉悦的地方。“这些差学区里的小孩没办法在家里当一个小孩,所以他们只能在学校里去做自己。”
而为了学生能够成长得更好,差学区的学校下了不少功夫。包括一些常识性的习惯,都需要学校来帮忙培养。
服装颜色只能是黑白灰加上学校校服颜色,比如Annie所在学校就加上了黄色;
为什么学校连学生的日常着装都关注得如此细致?其实,Annie很能理解这样“很不自由”的规定。“差学区的小孩自律性比较差,在家里也没有家长陪伴和教养,所以必须有规矩制度的硬性要求去规范他们,否则就会乱套。”
比如最常见的开家长会。Annie说,差学区的家长很少有时间会参会,也很少跟老师沟通自家孩子的情况。“他们要打好几份工,要照顾好几个孩子,已经自顾不暇了,又怎么会有时间呢?”
尽管差学区的家长一般都很忙,很难关心孩子的教育,但仍然有家长会在意孩子的情况。“有个孩子的妈妈是大学的教授,经常会给老师发邮件,每次家长会也会积极地参加。”
但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,Annie待在差学区学校一年,遇到能上心的家长屈指可数。
教育的分水岭,阶层和出身毋庸置疑。与其说学区的好坏在于学生表现,不如说其根本仍是家庭背景与学校环境的合力。
当一所学校相聚的,都是同层收入家庭出生的孩子时,环境的影响力便自然而然地发挥到了极致:相似的家庭背景、相似的成长轨迹、相似的思想观念...... 差学区的“差”,是对每一代的路径重复。
遵循同样重复路径的,还有美国精英一代。以高学费和优质师资为特色的美国私校,长期以来,牢牢占据着精英家长们的目光,为孩子选择价格高昂的私校,似乎成了他们的投资首选。
但资源往往有限,而教育的选择也不只一种。对于想要带给孩子好的教育,缺乏足够经济支持的美国中产来说,好学区的公立学校,同样是个“香饽饽”,主打一个“性价比”。
根据最新的数据,常春藤盟校(藤校)的生源中,公立高中和私立高中的录取比例大约为3:2。具体到某些学校,例如哈佛大学,公立高中的学生比例最高,达到62.70%。
就拿在镇上居住的华人来说。他们几乎都是附近大学教授组成的家庭,一般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。
“整个片区的华人,包括亚洲人都很少,而其他族裔的分布都比较平均。附近大学的华人教授年收入在10万美元左右,收入支撑不了高昂的私立学费,会把孩子送进好学区的公校。”
Annie直言,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师资差别不大。“如果说首选,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大部分会选择私立,其次才是好学区的公立学校。但其实,公立学校可能还要略胜一筹。”
这是因为公立学校必须要教师资格证,很多私立学校则并不是特别需要教师资格证。Annie 说,获得美国教师资格证的难度要比拿到国内教师资格证的难度大得多。美国的教资需要修读一个带证的60学分Program,相当于国内两年的研究生课程。
Annie拿到了乔治亚州6-12年级的历史教师资格证。她提到,拿证有两个标准:
一个是需要完成为期半年的student teaching,其实这就等于国内的学校实习;
第二个是要通过相关学科的考试,例如Annie拿到教师资格证就通过了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考核。
不仅如此,公校学生的家庭背景,让教育的作用实现了最大化。“很多家长都是在大学里的教授,或者是行政人员。他们本身就在教育的环境中,对于孩子的教育会比非教育行业的工作者更了解,所以家长的参与度高,更加配合老师的工作。加上孩子的家庭背景更好,学生的素质、自律性便拥有了天然的优势。”
家长跟老师发邮件沟通孩子的情况是家常便饭。他们盼望能够约谈老师,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的问题,期待清楚自己该怎么做,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、配合老师。
“上课的过程非常顺利,学生们也能学到很多东西。最后出来的成绩,在一整个州也能排得上号。”
“我们学区的家长们真的很有松弛感。不会鸡娃,对孩子没有太高的要求,也没什么很紧凑的职业规划。”Annie发自内心地感叹,有一对母子就让她印象非常深刻。
一次,老师们要求和一位妈妈开场集体会议,因为她的孩子不愿意学习和完成作业。但这位妈妈丝毫不为此而沮丧。她的儿子很喜欢园艺,经常为学校老师和街坊邻居收拾院子,一周挣的酬劳甚至比老师一个月的工资都要多。所以,她很高兴自己的儿子能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,还能通过个人的劳动挣到钱。
这样说来,他们的教育观还挺“返璞归真”。或许也有推崇鸡娃成材的家长,对于孩子的学习、未来的工作可能会很执着,但在这里,小镇居民并不认同“卷”的观念。
在Annie所教的班里,很少有孩子会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补课班或者找家教,多数家长并不非常看重成绩,但很注重个性发展、体育运动。
他们往往选择把精力投入到各种体育比赛中,去培养小孩子的运动兴趣、体育技能。比如美国的学校教育整体都很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体育运动,很多学校还会定期联合举办足球、橄榄球、篮球比赛。
家长们也并不很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能成为精英,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快乐、幸福的生活。这里很多家长的想法是:就在本州上一个大学,毕业后也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。他们不希望孩子太有压力,陷入竞争和内卷的泥淖中去。
Annie教过的很多孩子都并不准备读研,因为他们本科毕业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。“我的本科同学们也很有松弛感。大家有的假期去旅游,有的则在便利店打工赚钱,没有人说一定要找一个很好的实习。”
而且,学校的层次也并不可能影响到硬件设施的具体质量。不管好学区还是差学区,大部分学校的硬件措施都很不错。我们刻板印象中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,一般硬件设施也可能比较“拉跨“。但Annie说,学校的硬件设施跟其学区的好坏、城市的大小关系并不大。
尽管在美国十八线小城市,但她所在公立学校的各方面能对标国内一线城市的学校。因为位置偏远,地价低,甚至相较于纽约的学校,这里学校的硬件设施反而更优越。
学校层次和成绩不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,也不需要内卷,这造就了一种躺平式的学习环境:脱离了无效内卷的陷阱,这样的努力是有成效的。不卷也不需要卷,只要比周围人多付出一点点,就可以名列前茅。
投入超旁人10%的努力,便能轻易收获80%甚至90%的成效。低投入高回报的教育结果,离不开小镇教育整体放松的环境,但更应该看到的,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的付出。
对比家长的松弛,那老师们当然能够说是需要为教育本身考虑更多。家长们的教育态度可以松弛,而背后的教育行业从业者却不能放松。
现在去往美国投身教育行业还是个好选择吗?对想要入局教育行业的新手,Annie表示“劝退”:
教育行业收入很低,我一年的收入大概是5万美元;劳动强度也很大,老师需要每时每刻集中注意力;而且这是一份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工作,没有升职空间。
美国教育相当注重个性发展,关注个人品质,很多老师需要输出比课程知识多得多的东西,他们都是靠着热爱与责任感在支撑,可以说,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。
总之,想要投身教育行业,既需要克服困难,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,十年如一日地专业和充满责任感,还要为班里的孩子树立榜样,影响他们的成长方向。
对于现在找工作就已经倍感疲惫的年轻人来说,投身教育行业,仅仅靠着热爱与责任感来支撑未来,并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了。